九游会体育专业的美发工作室,让您的美丽从头开始
面对读者或网友充满迷惑、尖锐又真切的诸多提问,《人民日报》发出积极回应,新春第一个工作日(2月5日,大年初八)即开设新栏目
“开栏的话”明确提出,问题是时代的声音。问题中有关注,有期盼,有凝聚共识的起点,有实践前行的动力。该栏目将聚焦民生热点、发展难点、改革堵点,和读者一起打开视野、探寻路径,从一面观到多角度,从盯眼前到看长远,同题共答、解惑解扣,全面辩证看待经济形势、发展大势,切实强信心、稳预期、促实干。
截至2月14日,该栏目已刊发5篇文章:《实现合理增长,这个“合理”有啥深意?》《外资有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?》《透过新能源汽车,怎么看“成长的烦恼”?》《为什么说“信心在当下也在未来”?》《主食吃得少了,我们还需要这么多粮食吗?》。
从中可以看出,《人民日报》对该栏目非常重视,栏目文章均刊发在属于黄金版位的头版,每篇稿件均带“?”,这也与通常头版文章的标题处理风格明显不同;所有问题均来自读者,由人民日报记者作答,比如《主食吃得少了,我们还需要这么多粮食吗?》就是“农口”记者王浩撰写;报道不回避问题,大胆直截,如《外资有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?》标题非常犀利,比读者“自媒体说’外资正在大规模地从中国撤出去’,这个说法靠谱吗?”的温和问法更直白有力;回答问题非常坦率,循循善诱,譬喻得当,比如《外资有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?》行文轻松,用几个问句递进剖析,仿佛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对话,又如《为什么说“信心在当下也在未来”?》探讨如何树立社会信心,用这样的话真实地反映了矛盾交织下的中国现状:今天的中国如此神奇,透过“吵”“乱”“挤”,总能看到“拼”“燃”“潮”。
一些网友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留言,为新栏目点赞。网友“吾乃神瓜”说:开设“读者点题·共同关注”栏目真的很好,让人民日报更接地气,这样的解惑通俗易懂!
问题是时代的声音。问题中有关注,有期盼,有凝聚共识的起点,有实践前行的动力。
当前,我国经济回暖向好,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、新问题。宏观政策持续发力,微观主体密切关注,一些读者也在本报网络端留下思考和疑问。回应读者关切,本报今起开设“读者点题·共同关注”栏目,聚焦民生热点、发展难点、改革堵点,和读者一起打开视野、探寻路径,从一面观到多角度,从盯眼前到看长远,同题共答、解惑解扣,全面辩证看待经济形势、发展大势,切实强信心、稳预期、促实干。
从媒体上瞧见这么句话: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,量的合理增长J9九游娱乐app。“质的有效提升”相对好理解,“量的合理增长”到底有啥深意?现在老提经济增速“5%左右”,这算不算“合理增长”?
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。1月17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中国经济成绩单,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.0%,顺利实现“5%左右”的预期增长目标,我们不妨就从“5%左右”说开去。
理解合理增长,首先可以从远期目标来看。按照我们“两步走”的战略安排,2035年“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”这个“第一步”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,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。保持合理增速,一年接着一年干,才能确保既定的长远目标顺利实现。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看,“5%左右”的增长速度是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的。换句话说,只有保持这样的合理增速,我们才能保证“第一步”目标顺利实现。
说到这里,又有一个问题:为什么不能努力让增速快于5%,从而更早实现“第一步”的发展目标呢?
的确,大家都希望经济增长快一些,但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,增长速度也不是想高就能高的。从经济学角度看,一个国家可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受到潜在增长率等多个因素影响。
就像田径场上的运动员,只有在身体、环境、心理等各方面因素保持最佳状态时,才能跑出最好成绩。潜在增长率是一定时期内,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,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。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,现实中,经济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。
眼下,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挑战着实不小。在这样的状态下,“5%左右”是一个充分估计困难、实事求是的目标,也是一个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。
对“5%左右”这个数字本身,很多人可能是“无感”的,但它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。
比如,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发展经济。2024年,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,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是5.1%,比上年下降0.1个百分点,这与2024年5.0%的经济增长密不可分。未来,继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,也需要经济保持合理增长。
又如,经济增长是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,而财政又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条件,没有经济增长带来财政收入的合理增加,民生改善就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撑,这也是“5%左右”目标设定的重要考量。
这些年来,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,经济增长从来不是讨论出来的,而是在实干中取得的。
再“合理”的增长速度,也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。如今,中国经济体量越大、质量越高,发展的要求和难度也就越高。这也意味着,实现经济合理增长,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、应对更大的挑战。
重视速度、不唯速度,尽最大努力,争取最好结果,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,“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、行稳致远”。
网上有自媒体说“外资正在大规模地从中国撤出去”,这个说法靠谱吗?我上网查了查,发现2024年全年,中国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7.1%,同时新成立的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9.9%。九游会体育两个数据,是不是自相矛盾?
沃尔玛大卖场,大家都不陌生,有没有感觉到近年来许多门店关闭了,是不是常看见类似“沃尔玛撤离中国”的新闻?
就在2024年12月18日,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在浙江温州开设了全国第五十二家门店。更直观的是,2024年第三季度,沃尔玛在中国的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7%。
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市场的变化:在消费需求个性化、多元化趋势下,在本土零售企业强势崛起下,传统商业模式在中国行不通了,快速反应跟上中国市场变化的外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。
一句话,时代在发展,中国市场已今非昔比,中国与外资的相对关系也有了新变化。
现在,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,从资本紧缺转向资本富余,从注重引进外资转向“引进来”“走出去”并重,一些网友认为“中国没那么需要外资了”,一些外媒借此鼓吹“中国不欢迎外资”。
显然,资本富余和“走出去”并不意味着中国不需要外资了。加快构建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,外资仍是关键枢纽。
事实上,近年来,中国出台了更大规模、更高水平的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举措:举办进博会、链博会,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,给予外资国民待遇……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不断降低,越来越多的中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,这是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。
产业投资是面向长期的理性经济行为,受中长期多重因素影响,数据上下波动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。
先看短期,2021年以来,我国连续3年引资规模超1万亿元,外资大量流入,集中释放了投资需求,2024年有所收缩也在正常范围内。
再看长期,全球跨国投资呈现出服务化、轻资产化趋势,利用外资规模与新设企业数量之间也会出现阶段性反差。
目前,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占七成左右,服务业轻资产属性明显,这对引资规模的影响可不小。
今日之中国,技术突破、人才累积,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,“世界工厂”含金量跃升;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显著,“世界市场”空间广阔。
毫无疑问,一个持续发展、动能强劲的中国,一定是外资眼中的“香饽饽”;但同时,一个充分竞争、市场开放的中国,外资企业必须拿出看家本领才能站稳脚跟。
这些年,一些没有跟上中国市场变化的外资撤出了,更多技术含量高的外资进来了。
近年来,美西方一些人将经贸问题政治化,全球跨国投资持续低迷,这对我国吸引外资带来了不小挑战。外部环境越是严峻,越需要以更高质量的发展、更高水平的开放,应对外部不确定性。
前阵子,新能源汽车品牌极越“闪崩”,加上此前的高合等品牌,造车新势力接连倒下,怎么看待这些问题?中国新能源汽车还能走多远?——人民网网友1*********6
炫酷自不必说。款型之多、功能之全、产能之巨、价格之优,可谓酷冠全球;90后、00后作为新能源车主主力也很炫,“种草”消费潮流,“滋养”整个产业。
残酷也是现实。产业快速成长,市场竞争激烈,利润率处于低位,有头部企业每卖一辆车只赚8000元。
“电车”受青睐,“油车”就有些落寞;充电桩受青睐,加油站就有些落寞。还有高速公路,每驶过5辆车,就有1辆新能源汽车,这辆车可是没交养路费的。
一边是理性“无情”的经济规律和市场竞争、“手心手背都是肉”的利益迁移与艰难割舍;另一边是新“玩家”入场、新品牌“破土”、“油电同权”的讨论声越来越多,现有利益的再调整迫在眉睫……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是这样,始终伴随烦恼,也在烦恼中拔节生长。
曾经的中国汽车产业,只能靠“市场换技术”,如今新能源汽车另辟赛道,领跑全球市场。我们的光伏产业,经历原料、设备、市场“三头在外”的窘境,组件产量全球占比已超80%。艰难起步的船舶制造业,三大指标更是连续15年世界第一……“成长的烦恼”倒逼创新驱动,收获长成的甘甜。
产业的持续升级,则需不断化解新烦恼。眼下,新能源汽车产业、光伏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,国内外挑战前所未有;船舶制造业遭传统造船强国环伺,新型技术难题接踵而来……烦恼—解烦—新烦恼—解新烦,就像运动不止的矛盾体,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,不断历练产业的韧性,持续激发经济的活力。
优胜劣汰,潮落潮起。有黯然退场,也有滚石上山。2024年J9九游娱乐app,老牌车企比亚迪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“销冠”;跨界新手小米汽车顺利完成全年目标;深耕海外市场的上汽,产品和服务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……一批有胆识、有眼光的企业,依靠创新驱动,新产品脱颖而出。
产业的成长和人一样。身为父母,常有这样的烦恼,孩子正“蹿个”,衣服很快就小了,换上大衣服,没多久又得再换。
国家的发展也一样,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,“蹿个”太快,成长的过程中从没少过烦恼。
从改革,到全面深化改革,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我们的国家要解烦,也“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”,通过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,持续化解各种“成长的烦恼”。
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。烦恼,源于预期目标与现实基础、个人期盼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差距。
因为心怀美好期盼,希望国家更好、自己的生活更好,面对不够完美的现实才会有烦恼。文件里常说,“坚持问题导向”,“坚持守正创新”。烦恼就是问题,解烦得靠勇气智慧,实干苦干,首先还是要怀“平常心”。
最新的回答是——春节前夕,黑龙江黑河的寒区试车节热闹非凡,本试车季测试车辆中的新能源汽车占七成,这一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带火边陲小城、带出一个产业链;据美国电动汽车网报道,刚刚落幕的美国消费电子展上,记者帕特里克·乔治试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后,在与参会的数十位汽车和科技行业高管、工程师、分析师交流时发现,许多人都谈到了“追赶”中国,这一表述出现之频繁超出了他的预期。
平常心是信心,也是耐心、定力。有定力,才能更好地去创造方法、谋划思路。这是国家、大家的课题,也是每一个小家、每一个“你我他”的考题。
我们这一代人上有老人要照顾,下有孩子要抚养,都说经济下行压力大,增收J9九游娱乐app、加薪,房贷、车贷,方方面面,任务不轻。新的一年,减压提气,信心在哪里?
票房超150亿元!今年,中国电影市场强势开场。其中,动画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登顶中国电影票房、中国影史观影人次、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三榜榜首,持续刷新纪录。
去年底,外交部发言人祝贺《黑神话:悟空》获全球游戏大奖,实现中国游戏史上“零的突破”。
有玩家激动地表示:“游戏里,我在美国西部骑过马,在欧洲当过海盗,现在终于可以回到家乡,做自己的英雄。”
国产电影和国产游戏是经济大潮中的浪花。创新的时代,逐浪的风口,有人收获喜悦,有人掩藏遗憾,但回望来时路,拥抱新一年,依然一路向前。
向内看,我们从“外部压力加大、内部困难增多”的复杂严峻形势中走来,2024年走出了“前高、中低、后扬”的运行态势,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,九游会体育彰显大国经济强劲韧性。
横向看,2024年美国经济增长2.8%、欧盟0.8%,全球经济预计增长3.2%。而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姿,以超大规模市场之能,以5%年度增速之势,风景这边独好。
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承运旅客突破100万人次,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超1000万辆,快递年业务量突破1700亿件,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0万列……活力中国的数字流量,为这艘经济巨轮“续航加油”。
高铁上键盘声电话声此起彼伏,街巷里外卖小哥忙碌送餐,热门展览一票难求,人山人海的火车站“蓝牙耳机都连不到自己的手机”……今天的中国如此神奇,透过“吵”“乱”“挤”,总能看到“拼”“燃”“潮”。
一方面,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、新旧动能转换的语境下,挑战从未“离场”。另一方面,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、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、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,优势始终“在场”。动能转换、破旧立新,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更加亮眼的开局提升信心“含金量”。
社交平台上,“这届年轻人被中式美学圈粉”话题火爆,折射出Z世代消费个性化、文化自信具象化。穿新中式服装、买文创冰箱贴,优秀传统文化为超2万亿元规模国潮经济注入底气。网络文学、微短剧反向输出,平视世界的一代滤镜祛魅。从“尔滨”雪花到泉州簪花,“种草”经济滋养文旅产业。奔涌的“后浪”,正成长为大国向前的“热浪”。
筑基、蓄能、增势,信心不是凭空而来。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浸润、近代以来上百年的隐忍、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厚积,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勃发。金融危机、经贸摩擦、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……百年变局加速演进,中国人从不缺百折不挠的韧劲,无论物质的角力,还是精神的对垒,纵有低谷终能“越过山丘”。
信心绝非盲目乐观。把握好预期与目标的撑杆跳,充盈着“跳一跳能够得着”的工具箱,对未来越有信心,对当下越有耐心。
无论是“斗罢艰险再出发”的悟空,还是“若前方无路,我便踏出一条路”的哪吒,奔忙在开赴新命之路,既是时代命题,也是人生课题,每一个人都是主角,每束微光都熠熠生辉。
中国式现代化,是宏大叙事,也是生动故事、长期叙事。敢问路在何方?路在脚下。
每当看到粮食丰收的新闻,我心里就有个疑问:现在大家生活条件都普遍变好了,主食吃得也比以前少了,咱们中国还需要种这么多粮食吗?——人民网网友19****5
作为“农口”记者,身边的朋友时不时也会提出类似问题:“少吃主食,能减重降血脂,粮食多点少点,九游会体育没关系吧?”“饭桌上多是肉蛋奶、果蔬鱼,粮食还有这么重要吗?”……对于这些问题,咱们不妨从3个角度来探讨。
馒头、米饭、面条等主食是用粮食直接做的,而肉蛋奶则需要粮食转化。比如家禽、家畜吃的饲料里有玉米、豆粕等,据测算,1斤肉需要约2.5斤原粮转化。可见,从一日三餐到日常零食,几乎都离不开粮食。
再看看我们的“饭量”。十几亿人口要吃饭,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。全国人民平均一天要消耗70万吨粮、23万吨肉、9.8万吨油以及192万吨蔬菜。如果真缺粮了,谁来帮我们,谁又能帮得了我们?
况且,如今生活条件好了,大家不仅要“吃得饱”更要“吃得好”,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更加明显,粮食需求还会“压力山大”。
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“三农”工作,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,释放的就是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鲜明信号。
有朋友开玩笑,新闻上总说粮食丰收,都有“审美疲劳”了,肯定够吃。的确,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.4万亿斤,意味着人均粮食占有量超500公斤,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标准。
但真的“高枕无忧”了吗?粮食丰收,“天帮忙”“人努力”缺一不可。旱涝灾害仍是粮食生产的最大风险。从面上看,2024年农业灾情相比前些年较轻,但一些地方遇到“龙舟水”“暴力梅”,农民和一线干部付出了很多努力。天气变化不确定性很大,这就决定了粮食生产不能放松。
居安思危,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。咱们用数据说线年全国粮食产量分别三次达到1万亿斤,但中途经历了波折,付出了很多努力,2007年才再次回到1万亿斤。“滑坡容易、爬坡难”,“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”准没错。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“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”。看看我们手里的“牌”:全国耕地面积实现连续三年净增加,2024年137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,3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量产应用,这些都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粮食生产力,我们有信心夺丰收。
从经济“大盘”看,粮价是百价之基,粮价以及受其影响的食品价格牵连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跌。居民消费价格关系经济大势,更关系千家万户的“小日子”,中国经济大船驶得稳,可少不了“三农”这块“压舱石”。
从国家安全看,我们不能忘记,一旦有了不稳定性、不确定性因素,许多国家和地区立即捂紧“粮袋子”,把粮食当成博弈工具。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,粮食安全却是战略问题,多了的压力和少了的压力不可同日而语。
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粮食,平时不显山露水,一旦风吹草动,就牵动人心。再看看我们的餐桌,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是不是更具象化了?粮食丰收,咱得一茬接着一茬干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4 九游会体育公司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| 备案号:冀ICP备19016042号